金澤是人文薈萃的地方,
素有日本小京都之稱。
這趟金澤之旅,女兒特別安排,
參訪谷口吉生所設計的鈴木大拙紀念館。
這座紀念館離金澤21世紀美術館不遠,
座落在靜寂的社區中,
象徵意義特別鮮明值得推薦。
從入口走進,
需經一條幽暗的長廊,
有如置身無明的世俗,
然後進入達鈴木大拙的文件展示區。
看完他的禪學人生之後,
參觀者走入一個開闊的內庭,
內庭的水池平靜,
這是谷口吉生讓參觀者領略禪學境界的空間。
我曾在《事事本無礙》Ken Wilber 著
若水譯
讀到一段引述鈴木大拙的話,
也許透過這段話更能體會這個空間所表達的內涵。
鈴木大拙說:
當我們開始坐禪時,無俟修行,
悟境就是已存在其中了。
不論你坐不坐禪,你早已本具佛性。
我們所以繼續坐禪,
是為了效法佛陀而已。
因此,我們坐在這兒,
不是為了成就什麼,
只是表現我們的本性罷了,
這就是修行。
坐禪本身即是自性的當下流露。
我們甚至可以說,
禪坐乃是人類唯一的修持,
這種生活方式乃是唯一的生活方式。
鈴木禪師並非指佛教為唯一的生活方式,
而是指一體意識或「大心」,
也就是在每個剎那活出悟境的喜悅及滿足,
才是唯一的生活之道。由此觀之,
痛苦的形式雖有萬般,生活方式卻只有一種。
如果我們瞭解了修行的真諦,
行住坐臥便都是修行,
都是悟心的流露,
從那無界限之永恆境界生發出來,
成為終極一切的圓滿表答。
因此我們的祈禱修行,
不論是坐禪、念短誦、行聖事、
讀經、甚至連洗碗、
繳稅都成了我們的修行。
洗碗時無需努力憶持悟境,
洗碗本身就是悟境。
旅者靜坐庭內;眼看靜寂的池水,
池面如鏡,物來鏡照,物去鏡空,
痛苦的形式雖有萬般,
生活方式卻只有一種。
我們如能常常觀照,
自己的內心便能如屋簷水滴無染無著。
即使內心遭受痛苦、恐懼,或屈辱,
只要保持觀者的心境,
就能充份發揮出不厭不執的靈性悟境。
入口,是一道幽深的歷史長廊
回覆刪除也是一道心境的穿越
我覺得坐禪的初境,是一種「淨空」狀態
藉著淨空,讓自己與外界劃分開來
而那份寧靜,讓人感到心靈無比平靜
「物來鏡照,物去鏡空」..很好的禪思
滿溢禪境之美的一組照片
老李平安
.
南方晚安~抱歉剛從後臺叫出留言
刪除谷口吉生是日本有名的建築師要在有限的基地空間
表現出鈴木大拙的禪學思想實在不容易
他利用隱喻的手法借幽暗的長廊 平靜的池水 屋簷的水滴
晴朗的天空 還有水面來來去去的漣漪 這些元素
讓靜觀著有所領悟~臨在生活的每一分鐘都是修持~
我對建築及坐禪所知有限 我想用鈴木大拙本人所說的話
來表答這樣一個空間應該是最恰當的 謝謝 晚安